昆明井盖的使用在现在市面上是非常普遍的,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,那么为什么他的出场率会这么高呢?这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它...
查看详情新闻中心
产品中心
井盖沉降(俗称“肚脐眼”现象)是城市道路常见的病害,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,还可能损坏车辆、加速井盖破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要实现井盖防沉降,需要从结构设计、安装工艺和材料选择三方面综合施策,核心在于确保井盖与周围路面形成稳固、均匀受力的整体。
1. 结构设计的革新:防沉降井盖系统
防沉降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井盖与井圈的连接方式。现代防沉降井盖系统通常采用宽边井圈法兰盘设计。这个法兰盘(边缘)非常宽大,在安装时被直接、牢固地压实在路基结构层之间(通常在基层和面层之间)。当路面承受车辆荷载时,这个宽大的法兰盘会将压力分散传递到更大面积的路基上,而不是仅仅集中在井筒周围的狭窄区域。这就像给井盖穿上了一个“大脚板”,大大减小了单位面积的压力,有效避免了井盖周边区域因承载力不足而率先发生的局部沉降。
2. 精细化的安装工艺:分层压实与标高控制
再好的设计也需要精准的安装来实现防沉降效果:
稳固的基础: 井筒本身结构必须坚固,底部基础要夯实,这是整个系统的根基。
精准的标高定位: 井圈顶面标高的设定至关重要。它必须严格与最终设计路面标高一致,并精确预留铺设沥青面层的厚度。这确保了铺路设备(压路机)能直接碾压到井圈周边的沥青层。
分层回填压实: 这是防沉降的核心环节。在井圈法兰盘安装到位后,对其周边区域进行分层回填(通常使用与道路基层相同的级配碎石或稳定土)。每一层回填料都要用小型压实设备(如平板夯)进行充分、均匀的压实,压实度必须达到道路基层的标准要求。这个过程消除了回填土的空隙,使其密度和承载力与周围路基尽可能一致。
同步碾压: 在铺设道路面层(尤其是沥青层)时,压路机必须直接、充分地碾压覆盖在井圈法兰盘上的沥青混合料。这使得井盖周边新铺的沥青层与法兰盘紧密咬合,并与整个路面一起被压实,形成一个受力均匀的整体结构。车辆荷载通过路面层传递到宽大的法兰盘,再分散到路基,有效防止了井盖与路面之间出现“软肋”而发生差异沉降。
3. 材料与配件的保障
高强度的井盖与井圈: 井盖和井圈本身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(如球墨铸铁QT500-7或高强度复合材料),能够承受设计荷载和施工碾压的冲击。
可靠的连接: 井盖与井圈之间通常采用三点弹簧锁紧或楔形自锁等结构,确保井盖在车辆冲击下不跳动、不移位,保持与井圈的紧密贴合,共同受力。
适配的调平装置: 部分系统配有可调节高度的装置,便于在安装时精确控制井圈顶面标高,并在未来路面加铺时进行微调,长期保持与路面的平整。
总结来说,防沉降井盖并非仅仅依赖井盖本身,而是一个系统工程。 它通过宽大法兰盘分散压力、与路基整体锚固的设计理念,结合精细化施工(精准标高、分层回填充分压实、同步碾压) 的严格要求,并辅以高质量的材料和配件,最终实现了井盖与道路的“同起同落”,显著提升了道路的平整度、安全性和耐久性。可以说,“三分产品,七分安装”是井盖防沉降效果的关键所在。